8. 肖邦: Piano Concerto No. 1, Mov. 2
图片
肖邦于1830年创作了这首协奏曲,那时他只有20岁。
这首作品的灵感来源尚不明确……但我们确知存在某种契机。
肖邦在给他最好的朋友(亦可能是暗恋对象甚至情人)泰图斯·沃伊切霍夫斯基的一封信中,写下了这样一句令人费解的话:
“你一定注意到了我有时在无意中做错事的倾向。某种东西不知不觉地从我的眼睛进入了我的脑海,我便甘愿沉溺其中,尽管它可能完全是错误的。”
这段神秘告白引发诸多揣测:有人认为他指的是他另一位暗恋对象——波兰女高音歌唱家康斯坦茨雅·格瓦科夫斯卡(Konstancja Gładkowska)。也有人猜测他暗指沃伊切霍夫斯基,两人在年轻时曾互通多封充满浪漫情感的信件。
肖邦在给沃伊切霍夫斯基的信中特别谈到了慢乐章:
“它并非为制造强烈效果而作,更像一首浪漫曲,宁静而忧郁,给人一种温柔地凝视着一个让人想起无数美好的回忆的地方的感觉。如同在春夜月光下沉浸的遐想。”
这段音乐所特有的忧伤是一种轻柔的、或许还带着几分调情意味的忧郁。
7. 勃拉姆斯: Piano Concerto No. 2, Mov. 3
图片
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在情感表达上与肖邦的浪漫曲有相似之处。除了乐章中间有一段短暂的暴风雨般的插曲外,这并非是明显的悲剧性音乐:它更多的是幽怨、压抑的忧伤。
该乐章以一段深情的大提琴独奏开场(这一创意或许源自勃拉姆斯挚友克拉拉,她在几十年前十几岁时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就曾采用过类似的乐器编排)。
乐章的最后部分,大提琴再次出现,与钢琴一起在多个调式中穿梭,堪称苦乐参半的遗憾之情的极致体现。
6. 巴托克: Piano Concerto No. 3, Mov. 2
图片
贝拉·巴托克于1945年创作了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那时他已经64岁,患有白血病,病情已至晚期。
同年十月,他的妻子、钢琴家迪塔·帕兹托里(Ditta Pásztory-Bartók)将迎来42岁生日。巴托克着手为她创作这首第三钢琴协奏曲作为生日礼物。他希望自己去世后,无论何时,她都能带着这首作品巡演并赚取收入。不幸的是,巴托克在九月下旬去世了,离她的生日仅差一个月。幸运的是,这部钢琴协奏曲除最后十七小节外已全部完成。
协奏曲的慢乐章宛如一场低语般的温柔告别,其中交织着遗憾与惆怅,更蕴含着深沉的感恩。
5. 拉威尔: Piano Concerto, Mov. 2
图片
拉威尔曾这样描述他的钢琴协奏曲:
“我唯一的愿望……是创作一部真正的协奏曲,也就是说,一部精彩的作品,清晰展现独奏者的高超技艺,而非刻意追求深刻内涵。我以两位音乐家为范例——在我看来,他们最完美地诠释了此类作品:莫扎特和圣-桑……”
特别是,他从莫扎特的单簧管五重奏中汲取了灵感。那段旋律异常独特,长达二十小节。而在拉威尔的钢琴协奏曲中,旋律竟长达三十四小节,令人惊叹。
“那段流畅的旋律!”他后来写道,“我一小节一小节地反复琢磨!几乎耗尽心力!”
这段悠长的旋律唤起了深夜时分绵长而惆怅的思绪,那时黑暗中没有任何东西打断思绪。
这段音乐的悲伤是内敛的。听者能感受到表面之下隐藏着深深的哀伤。
4. 肖斯塔科维奇: Piano Concerto No. 2, Mov. 2
以下视频来源于柏拉图的洞图片
肖斯塔科维奇于1957年为他的钢琴家儿子马克西姆(Maxim)的19岁生日创作了第二钢琴协奏曲,同年5月,马克西姆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毕业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部作品。
在过去的几年里,父子二人共同经历了诸多磨难。1954年,马克西姆的物理学家母亲尼娜突然去世,那时马克西姆才16岁。肖斯塔科维奇一夜之间被迫成为了单亲父亲。
这首协奏曲的慢板乐章唤起了父亲和儿子在挚爱的妻子和母亲离世后看到儿子毕业时可能会有的情感:骄傲、渴望,以及一种既安静又深沉的亲密的悲伤。
3. 莫扎特: Piano Concerto No. 23, Mov. 2
以下视频来源于柏拉图的洞图片
莫扎特于1786年初创作了他的第23号钢琴协奏曲,此时距离他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费加罗的婚礼》的首演还有两个月。
听众立刻就能听出这里受到了歌剧的影响。当钢琴以充满氛围感的咏叹调式小调旋律独奏入场时,其戏剧张力尤为突出。
以独奏部分开篇,瞬间在独奏者、作曲家和听众之间营造出一种突然而强烈的亲密感。
2. 贝多芬: Piano Concerto No. 4, Mov. 2
图片
这首慢乐章的管弦乐引子既响亮又冷酷无情,钢则以一种安静的绝望回应。
这种冲突与对话构成了推动整个乐章的叙事。
在令人不安的对话进行到第三个乐章时,钢琴开始独奏。我们发现钢琴仍然充满斗志,一连串响亮的颤音将其推向高潮,然后又悄然沉寂。
当管弦乐团重新回归时,它依然保持安静,仿佛在静静地见证钢琴的崩溃。
1. 拉赫玛尼诺夫: Piano Concerto No. 2, Mov. 2
图片
这一乐章以弦乐缓慢而轻柔的和弦开始,随后钢琴奏出一连串哀伤的琶音。
木管乐器在钢琴稳定的伴奏下,悄悄加入一段心碎的主题片段。
当独奏者与乐团之间开始互动时,仿佛进入了一场忏悔式的对话。音乐传达了各种各样的悲伤:悲痛、懊悔、渴望等,所有这些情感以不同的音乐色彩和织体表现出来。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时正走出一段严重的抑郁期。那段时间里,他每天都在看心理治疗师。似乎正是这部协奏曲的创作,帮助他完成了必要的心理疗愈。
此后,他的作曲生涯延续了数十年,这部作品也成为了最受喜爱的钢琴协奏曲之一。这是首悲伤的乐曲……却拥有幸福的结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